跳到主要內容區

(一)體育科

.推廣學生的體適能。

.定期舉辦各項運動競賽,如籃球賽、排球賽、大隊接力、拔河賽及超越 自我長跑比賽。

.實施跑出健康運動,鼓勵學生多跑步,培養人人愛運動,藉以提昇體能 ,激發潛能,並進而蔚成慢跑運動風氣。

.推展武術運動、 國術運動列為本校推展體育重點項目。

 

(二)資訊教育科

.規劃一貫性資訊教學課程,啟發學生興趣。

.定期多元評量,包括檔案評量、上機實作、技能評量。

.提昇教職員基本資訊能力素養。

.成立「高中多媒體資源中心」。

.推動各科老師結合網路教學,改善教學模式。

.舉辦學生資訊應用能力比賽,鼓勵學生自我提昇資訊能力。

.每學期英打檢定,合格者發予證書。

 

(三)音樂科

.培養欣賞、基本練習、歌曲、樂器及音樂創作之能力,讓學生能在生活化且活潑有趣的內容中,實際演練或創作。

.課程內容包羅古今中外,各種音樂藝術,如:民歌、校園歌曲、電影音樂、世界著名舞蹈團體、舞台劇表演及交響樂團表  演之賞析。

.運用各種媒體欣賞,實際使用樂器演奏各種歌曲,以期能使同學感受音樂之美好,進而美化人生。

 

(四)童軍科

  一、目標:
        1.童子軍教育即生活化之公民教育,著重力行實踐,從做中學,從學中做。
        2.童子軍從榮譽著手,帶領孩子做事有所準備、樂意日行一善,實踐人生以服務為目的的精神。
 
二、內容:
       1.
童軍教育致力於獨立解決問題能力之培養,尤注重(1).能了解領導與被 領導的態度與技巧(2).能知道小隊分工的方法
(3).能利用周圍資源解決問題(4).能運用既有知識解決問題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2.將童軍活動之三大制度 (一)小隊制度 (二)榮譽制度 (三)徽章制度 ,融入課程之中。
   三、
 實施計劃:
      
 認知:

 1. 世界童子軍之起源與發展

 2 .野外常識及露營計劃

 3.. 我國童子軍運動之起源與發展

 4 .校園植物及有毒植物之辨識

 5. 團隊精神、分工合作、溝通協調以及領導統馭能力之培養。
   
 技能:

 1. 組織規劃團務、小隊分組、分工、勤務..等之小隊事務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2. 熟練童軍之基本操法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3 .熟練童軍之初級’中級繩結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4. 熟練各式露營技能,如:生火、炊事、滅跡、刀斧使用、野外建灶、搭拆帳篷..等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5. 野外追蹤、觀察、旅行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6.
 野外急救、傷口包紮及傷患搬運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7.
 認識國旗之製作與使用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8
 .指北針之使用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9.
 時錶太陽測方位
               10.氣象觀察
               11.旗語通訊
               12.
裝備
               13.
團康活動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14.探索教育 
              15.
無具炊事
               16.野外求生
       情意:

 1. 能在群體中了解團隊之重要

 2. 能和同學分工合作並人盡其才

(五)美術科

一、目標 / 結構

(一)目標

自總綱目標確認最直接相關「 二、加強邏輯思考、判斷 、審美及創造能力」,融入次相關者-生活素養/生涯發展/生命價值

美術分為第一、第二、第三及第四等階段

(二)美術課程綱要規劃結構表

二、學習領域能力指標

能力指標

創作

鑑賞

第一階段

第二階段

第三階段

第四階段

創作表現能力的

逐步提升—

•         媒材的探索以至專精

•         獨自創意表現

•         與他人協同專題表現

•         統整性主題的表達

品鑑賞析能力的逐步增強---

•         審美方法的應用

•         審美解讀對象的增廣

•         審美思考的深入

•         美術與文化多面向的詮釋與瞭解

•         專業語彙的認知與表達

三、教材範疇

  階段範疇

創作/鑑賞教材範疇

第一階段

創作與過程的體驗(一)/ 設計與生活/美術概念/ 美術批評

第二階段

創作與過程的體驗(二)/ 探討美術基本方法/台灣美術/ 中國美術

第三階段

創作與過程的體驗(三)/ 當代美術創作議題世界美術/不同族群的美術

第四階段

創作與過程的體驗(四)/ 美術與其他藝術學科之創作與審美 / 跨領域之專題討論 /多面向理解美術與文化的關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