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區
 
壹、生物科教學目標
探索生命科學的基本知識,培養學生的興趣,進而了解生命的奧秘。
認識生物圈中生命的歧異性,並能欣賞自然的和諧之美。
體會人類在自然界中的責任與地位,培養愛護生態環境、尊重生命的情操。
貳、生物科教學特色
   本校生物教學尤其重視實驗課程及戶外教學,要求學生在實作中學習。因此實驗課除要求確實操作,並補充相關之實驗,課餘亦舉辦戶外考察學習活動。此外,資優班自高一下設有專題討論,至高二下結束。課程針對學生所自行擬定有興趣的題目,進行深入的研究。研究過程中訓練學生熟練各種資料的蒐集、整理、繪圖以及各項儀器的使用。若結果明確且有成果。則於高二下專題發表展示或參加科展。
參、生物科教學方法
  教材編選與組織
    教材內容的編選應遵循「教材大綱」所列,不宜偏漏或超出其範圍。
教材深度與廣度應符合學生程度,並注意各階段課程的銜接。
教材內容與探討活動應盡量選用鄉土材料,生態系的觀察活動應以本土化、地區性的生態系為觀察對象。
教材內容的選裁應力求生動並能啟發學生的興趣。
 。 教材組織應強調層次與系統性,相關概念之呈現宜由淺至深,由簡而繁。
學過程
教師教學時應以啟發方式輔導學生了解課本內容,鼓勵學生自我學習,並配合章節內容,多方面收集相關資料,以增進教學效果。
每學期初應訂定教學進度,並按進度實施。
教學時宜多配合幻燈片、錄影帶或其他教學媒體,以幫助學生對單元內容之了解。 教師應配合教材特性,實施戶外實地教學。
教師應多提出問題以啟發學生思考,並鼓勵學生積極參與「討論」等學習活動。
教具及有關教學設備

。  

學校應依照教育部所頒布的設備標準設置生物實驗室,充實設備並充分使用。 教學時所需之掛圖、幻燈片、投影片、錄影帶或電影片等應充分購置,以配合教學之需。
     
教師應教導或輔導學生對教具或活動設備(如顯微鏡)的正確使用與操作,並愛護這些設備。 教師應儘量自行製作教學所需的投影片、幻燈片及錄影帶等教學媒體,以配合教學,提高教學效果。
     
肆、教學評量
一、 評量的實施
教學評量應採定期與不定期考查的方式實施,以隨時檢測學生的學習困難及學習成果,俾做為改進教學、促進學生學習之參考。對於有特殊學習困難的學生,應適時與以個別輔導或實施補救教學。
對於具有特殊性向及特殊潛能的學生,亦應在教學過程中適時發掘,並施以適當輔導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,應善用診斷性、形成性和總結性評量等方式進行教學評量,一方面診斷學生的學習困難,評量學生的學習進展;另一方面亦可經由學生的自我學習評鑑及學習成就評量,以考查學生是否達成教學目標,俾做為改進教學策略,提昇教學成效的參考。
教學評量宜採多元化的方式實施,除了一般的紙筆測驗外,亦應彈性應用口試、報告、實作測驗、實驗報告、觀察、晤談、分組活動、野外探討活動等方式進行評量,以求其公正、客觀,並其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,增進學習成效。
評量結果的解釋,除了以「常模參照評量」來比較學生的學習成就狀況外,亦宜彈性考量採用「標準參照評量」來解釋學生學習成就的進步情形,以發揮教學評量在診斷學生學習進展狀況,提昇學生學習興趣的功效。
二、 評量的內容
教學評量應兼顧認知、技能,和情意三個領域的學習,不可僅偏重在認知領域。 就認知領域學習目標的評量言,除應包括知識、理解的表現外,亦應顧及應用、分析、綜合、評鑑等高層認知技能及批判思考等的表現。
就技能領域學習目標的評量言,應兼及各項科學過程技能,如:觀察、分類、解釋資料、推理預測、控制變因、形成假說、實驗設計和操作及創造性等的表現。在情意領域學習目標的評量方面,則應包括:科學態度、對學習生物學的態度、愛護自然等態度和情操的表現。
針對學生所自行擬定有興趣的題目,進行深入的研究。研究過程中訓練學生熟練各種資料的蒐集、整理、繪圖以及各項儀器的使用。若結果明確且有成果。則於高二下專題發表展示或參加科展。